post Image

农田水利智能化应用系统

 

       【体系简介】

        农业是最大的用水部门,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现代农业的逐步实施,需要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农田水利灌溉模式。发展高效节水灌溉,可以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,减轻农民水费负担,减少劳力支出,促进农业增长方式向高效、节水型转变,科学合理配置灌溉用水,也是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“三条红线”中加强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的具体措施。 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农业取水用水自动化,达到控制自动化、灌溉精准化、决策智能化的农田水利现代化模式。

       【系统功能】

        本系统利用计算机、GIS、物联网、无线通讯、集群控制、移动终端应用等技术手段,建设 “滴灌”、“喷灌”、“微润灌”等现代灌溉设施,通过“灌溉自动化控制设备”、“墒情监测站”、“地下水位监测站”、“农田水利气象监测站”、“视频监控”、“机井控制管理系统”、“调度中心及相关软件”;对农田区域内气象信息、土壤墒情、温湿度、地下水位等数据的采集和处理,对灌溉设备智能化控制,做到降雨、灌溉水、土壤水、地下水联合调用,实现按期、按需、按量自动供水,建立农田信息专题数据库和专家决策支持系统,以更加精细、动态、灵活、高效的方式对农村水利进行统筹规划、计划和管理。

       【系统结构图】

 

       【系统特点】

 

信息监测系统

        信息监测系统主要包含作物生长环境监测(土壤墒情、气象、地下水位、作物长势)、用水情况监测、系统运行环境、状态监测;通过监测,为系统应用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。

        监测项目:

        主要负责对土壤温度、湿度数据进行自动采集、传输和存储,通过曲线图查看墒情变化趋势,作为分析判断旱情最直接的指标,可以有效辅助于节水灌溉系统模型的建立;每套墒情系统加装的摄像头,可以定时拍照和远程抓拍监测作物的长势情况;

 

        主要负责对空气温度、湿度、风向、风速、气压、雨量、土壤温湿度等气象因子数据的采集、传输和存储,这些因子影响着农业的生产和生物有机体的生长发育,气象监测起到预警预报的作用,服务于智能化灌溉系统;

 

        主要负责对农田现场视频信息的采集、存储、处理和传输,同时接受远程用户对摄像机的监视和控制指令,以获取不同角度、不同方位、不同效果的图像信息,通过给灌溉自动控制系统安装“眼睛”,可以远程查看现场灌溉情况,使系统更安全方便;

 

        主要负责对机井的用水量信息实时监测,及时了解区域用水进度动态;根据种植类型和灌溉方式进行总量控制、定额管理,提供一种精细化管理措施;

 

         主要负责地下水位、水温数据的采集、传输和存储,通过监测地下水资源的动态信息,掌握地下水变化规律,对其进行动态分析,为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。




      【现地图片】

 

 

灌溉控制系统

灌溉控制系统主要包含:

监控中心控制(远程控制):监控中心实现现场灌溉情况的远程集中管理

首部控制(本地控制):村组的水管员可通过移动终端及PC终端对本村的灌溉设备实现远程或现地控制

田间控制(本地控制):现地单井的自动控制

【系统结构图】

 

【现地图片】

【控制界面】

【系统特点】

       用水计量管理功能:
      首部灌溉控制通过安装智能电表、流量计等计量设备,有效为水量计费、水权交易(2016年6月,国家级水权交易平台-----中国水权交易所正式开业)等提供计量依据,统计用户用水量,灌溉时间,生成报表和曲线,对用水量进行精确化管理;建立多用水多花钱的机制,即在总体上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,促进节约用水。

      状态监测功能:
      通过水泵电流和电压监测、出水口压力和流量监测、管网分干管流量和压力监测,能够及时发现灌溉系统爆管、漏水、低压运行等不合理灌溉事件,及时通知系统维护人员,保障灌溉系统高效运行。

      阀门自动控制功能:
      通过土壤墒情信息、小气候信息和作物长势等信息的实时监测,采用无线或有线技术,根据采集到的信息,结合当地作物的需水情况,制定灌溉方案和灌溉预报,结合灌溉轮灌计划自动开启水泵、阀门,实现无人职守自动灌溉,实现分片控制,预防人为误操作。主从模式既实现了统一管理,又实现精确覆盖,又节省传统无线通信高昂的通信费用。

 

系统应用平台

 

  【功能特点】

        远程管理        状态监测        系统维护        报警管理